数据赋能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的逻辑理路探析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生3 031.53 万人,比上年增加200.49 万人,增长7.08%”[1],另有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人数的2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占8%~10%,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比例更高”[2]。高校贫困生人口基数大,贫困维度广,精准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事关社会公平与国家安全稳定,是确保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举措。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在我国历来备受重视,经历多年的探索与总结,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集“奖、助、贷、减、补、免”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数据显示,“2019 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 817.59 万人次,资助资金1 316.89 亿元”[1]。资助政策的实施使数以千万计的贫困生从中受益,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精准滴灌”理念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努力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目标、构筑“消贫—激励—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四大困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表征
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我国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离“精准”理念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资助工作实践中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阻滞。
1.贫困生的精准认定不够。据相关文件规定,贫困生特指学生个人及家庭无法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及其他应缴费用的学生。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性还较为突出,难以建立一套全国通用的“贫困生模型”供高校参考。自2007 年我国实施新的学生资助政策以来,多数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实践中总结出了“四步走”的做法:学生提交生源地政府审核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班级组织对困难学生进行集中投票表决、班级成立评议小组对投票结果进行统计和评议以确定被资助名单、院系对贫困生认定结果公示与确认。在此过程中,相关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与实践操作中的不到位,致使贫困生认定结果与学生实际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偏差,如学生填写虚假家庭信息,地方政府审核不严;投票与评议环节因“人情因素”和“利益纠葛”,致使认定结果不公正等。
2.资助资源的精准调配尚不到位。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混合多元式”学生资助体系,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置的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代偿等;有高校设置的优秀学生奖学金、贫困生学费减免等;有社会力量在高校设置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总体来看,资助主体和资助项目呈多样化趋势。然而这些性质、形式和来源不同的资助项目往往由高校不同职能部门牵头实施,“通常采用独立申请、独立审核和独立监管的运行机制,项目之间互不打通,资助信息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资助需求和资助项目之间无法有效地匹配”[3]。因此,“资助不足”与“资助过剩”等现象就成为一种常态,个别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可在多项奖助评选中“大获全胜”,而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表现不是十分突出的贫困生则往往只能获得兜底性国家助学金。这种资助的“旱涝不均”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有限资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助政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资助后期的精准监管亟待跟进。对贫困生的资助与跟进式教育管理理应合为一体,实现在资助中育人的价值目标,但现实中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资助轻管理”等惯性思维,高校确定奖助学金名单后往往提交银行转账,对受助学生的跟进式教育管理重视不够,出现“放后不管”的现象,放大了非理性贫困生不合理使用资助金或投机获取政府资助的风险。笔者翻阅多所高校奖助学金管理细则,绝大多数实施细则均规定了违规使用资助资金将予以问责追回等条款,但由于人情风险、政策风险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叠加效应,对贫困生违规使用资助金现象“不敢管、不愿管”以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消极处理方式比较普遍。据调查显示,“自2010 年秋国家上调助学金标准为3 000元/人后,大学生将这笔经费用于必要的吃穿、学习用途上的比例仅为30%,并有37.5%和30%的贫困生将助学金用于购买衣服、电脑等享受性消费以及朋友聚会等娱乐消费”[4]。
4.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经济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数据表明高校贫困生存在除物质贫困之外的心理和精神困惑。据调查显示,“有73%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生活现状不满意,64%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会不到幸福感,52%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抑郁趋向”[5]。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多数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将资助工作重点放在奖助资金的“和谐发放”,出现“重资助轻育人”现象,工作中往往满足于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对贫困大学生身心和能力发展等高层次需求关心不够,对受助后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是否有所改观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致使部分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但在精神上陷入迷茫,在能力上存在短板。同时也未能教育引导受助学生要“饮水思源”,在励志成才的同时要注重“反哺”社会。
文章来源:《精准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jzyxzz.cn/qikandaodu/2021/0519/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