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不良校园贷如何“刹
在某金融平台完成注册后,广州大四学生林一然顺利地“获得”了一笔钱。即便平时只用来买化妆品,花费不多且“基本能够按时还款”。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她也可能随时陷入不良校园贷的危机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市面上出现了众多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上校园借贷平台。但平台的野蛮生长带来的裸贷、收费混乱、暴力催收等乱象,使得校园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遏制精准“收割”大学生。
校园贷花样百出,精准“收割”大学生
2014年后,校园贷逐渐在市面上出现。随着分期消费和提前消费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校园贷平台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6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在校大学生以多名同学名义,在校园网络金融平台借款数十万元赌球,最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016年和2017年,原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两次联合发文,针对网贷机构开展的校园贷业务进行规范治理,不良校园贷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利益驱动,仍有不少机构顶风作案、违规操作。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贷并未消失,改头换面以“校园白条”“分期付款”“打借条”的形式出现,并在年轻人常使用的视频和音乐平台、美颜相机等应用中,也有它们的身影。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介绍,近期,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校园贷的陷阱,为何总是针对大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助理教授任启明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部分学生在教育培训、个人消费等方面存在需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二是学生受到超前消费的影响,本身没有收入来源,风险防范意识弱。这种互联网化的贷款产品具有一定诱导性,大学生对其没有抵抗力。
随着对市场上名目繁多的校园贷的监管升级。截至目前,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贷款平台,因为小贷属性,向大学生放款的渠道被堵住了。
“超前消费”让大学生背上“青春贷”
有多少大学生是校园贷潜在客户?他们贷款需求和用途是什么?
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曾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了研究,“超前消费”是大部分大学生坠入校园贷陷阱的主要原因。麦可思的数据显示,当计划购买的物品超出预算较多时,68.3%的大学生会判断家庭和个人接受程度决定是否购买,24.8%的人会直接放弃消%的人表示不管价格多少一定想办法购买。
在这个6.9%的受访者中,有近四成的大学生表示会采取超前消费的形式,采用购物平台发起的分期付款或者贷款。
校园贷一度火热,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放贷机构心怀不轨。
此前,记者曾给某校园贷客服拨打电话咨询。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任何在校大学生都可申请贷款”,本科生的借贷额度为1000~元,具体可借金额还需提交申请后由系统根据个人还款能力判定,每个月利息为0.99%。此外,她还强调,“除逾期之外,学生不需要承担其他风险”。
“一些网贷平台在宣传时只显示分期手续费,制造看上去很划算的假象。但事实上,这种看似低的月度还款对应的是高年化利率,可能已经超过36%这一年化利率的监管红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宫迪提醒。
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这样透明化的要求,将有助于消费者看清风险。但是校园贷的陷阱,更为隐蔽。
曾有媒体发现,借款人在某校园贷平台借款1万元,并约定一个月内还清,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500元。在向平台缴纳20%的押金和15%的中介费后,其借款1万元到手时只有6500元。如果逾期,还将产生高额管理费。
“为了规避监管和欺骗大学生,一些校园贷等平台还会以管理费、信息审核费、手续费等繁杂的费用项目为由,从借款人的借款金额中扣除大量的费用,实际到账的借款数额远低于初始借款金额。”宫迪透露。
文章来源:《精准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jzyxzz.cn/zonghexinwen/2021/0525/565.html
上一篇:操控精准指哪打哪?荣威i5车主告诉你它操控有多
下一篇:没有了